清明節: 四月初五,傳統節日和二十四節氣之一,又稱踏青節、掃墓節、聰明節等。我國最早的太陽歷以及《國禮?春官》明確記敘了 ” 冬夏致日,春秋致月,以辨四時之敘 ” 的天文歷的最基本常數。清明時節,天氣轉暖,大地回春,萬物復蘇,一片生機盎然,家家門口插柳條,祭掃墳墓和郊外踏青?!稓q時百問》說 ” 萬物生長此時,皆清潔而明凈,故謂之清明 ” 。中華民族的祭祖活動往往在郊外進行,人們把掃墓和郊游結合起來即陶冶情操,又促進了身心的健康。
端午節: 五月初五,是我國年歷的一個節日-端午節。關于端午節的由來,其實向來都說法不一,主流的說法是紀念于五月初五投汨羅江自殺的愛國詩人屈原,因之也是一個祭奠祖先的日子。
鬼節: 七月十五,中元節,人稱鬼節。民俗相信,在這一段時間會有許多的孤魂徘徊在陽間,所以要有許許多多普渡祭拜的盛會來讓他們早早地回去。中元節,也是佛教的“盂蘭節”。有關盂蘭節民間一直是流傳著目蓮救母的故事。話說,目蓮的母親劉青捷被打入地獄。目蓮用其神通力,看到了他的母親墮入惡鬼道中,肚子很大,喉嚨很小,不能進食,餓得很辛苦。他見狀,拿了飯要喂母親,可是飯一進口,就燒成灰炭。目蓮感到悲痛極了,要求釋迦解救。釋迦告訴他說:其母罪孽太深,一定要以盆器,羅列百味,供奉眾僧,才能解他母親倒懸之苦。終于,他幫助了他的母親脫離倒懸之苦。后人因此應念心中,每年的七月十五以盂蘭盆,施佛及僧,報答父母養育之恩。
七月十三: 地藏王菩薩的生日,據說他將救助一切行善的人。
十月初一: 天氣漸涼,民間有給亡人送寒衣的習慣。
十一月十六: 此日祭供有請求佛主超度亡靈的意思。
十二月二十三: 俗稱小年,是祭祀迎春之日。
同時,可以在每月初一、初八、十五、十九、二十三、二十九和三十祭供,以消罪生福。另可按逝者卒日進行祭祀。